数据安全治理实践
数据分类分级的应用实践
在实际应用中,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和合规需求实际情况,规划出适合企业自身的数据分类分级方法,建立适合组织自身的数据分类分级原则和方法。然后,在数据分类的基础上,根据数据安全在受到破坏后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分级。如果组织层面已经具有相关的分类分级标准,则可酌情进行参考。
此外,数据分类分级还需要与权限控制、数据脱敏等安全措施相结合,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数据安全管控。例如,通过为数据和用户设置不同的级别,可以完成对用户访问权限的控制。当用户级别大于等于数据级别时,用户才可访问。同时,对于敏感数据,还可以采取脱敏处理,以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。
数据分类
数据分类是指根据组织数据的属性或特征,将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,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,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使用组织数据的过程。数据分类是数据保护工作中的关键部分之一,它有助于建立统一、准确、完善的数据架构,是实现集中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数据管理的基础。
数据分类的常用方法包括按关系分类、基于业务(来源)分类、基于内容分类和基于监管分类等。从公民个人维度看,可以将数据分为个人信息和非个人信息;从公共管理维度看,可以将数据分为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;从信息传播维度看,可以将数据分为公共传播信息和非公共传播信息;从行业领域维度看,可以将数据分为工业数据、电信数据、金融数据、交通数据等。
数据分级
数据分级是指按照公共数据遭到破坏(包括攻击、泄露、篡改、非法使用等)后对受侵害各体合法权益(国家安全、社会秩序、公共利益以及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)的危害程度,对公共数据进行定级,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的安全策略制定。
数据分级的常用方法包括按特性分级,如基于价值(公开、内部、重要核心等)、基于敏感程度(公开、秘密、机密、绝密等)和基于司法影响范围(大陆境内、跨区、跨境等)进行分级。从国家数据安全角度出发,数据分级基本框架分为外部公开,内部使用,重要数据,核心数据,普通数据五个级别。
数据分类分级原则
合法合规原则:数据分类分级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定要求,优先对国家或行业有专门管理要求的数据进行识别和管理,满足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要求。
分类多维原则:数据分类具有多种视角和维度,可从便于数据管理和使用角度,考虑国家、行业、组织等多个视角的数据分类。
分级明确原则:数据分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数据安全,数据分级的各级别应界限明确,不同级别的数据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。
就高从严原则:数据分级时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定级,例如数据集包含多个级别的数据项,按照数据项的最高级别对数据集进行定级。
数据安全访问管理
角色和权限管理:
根据组织内部的角色分工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。
基于最小权限原则,只分配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权限,避免过度授权。
访问控制策略:
设置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策略,明确指定谁可以访问哪些资源,在什么时间段、何种条件下访问。
监控与审计:
记录所有访问行为,以便进行事后审查和追踪,发现异常访问行为。
实时监控系统活动,包括登录尝试、数据访问请求、权限变更等。
数据脱敏与匿名化:
根据需要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,保护原始数据不被直接查看。
通过删除或替换数据中的个人身份信息来实现匿名化。